【Vlog】徘徊村的由來及徘徊村扇鼓腔

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西黃村鎮有個村名叫徘徊村,名字獨特,讓人過目不忘,其實周邊還有諸如脫鎖溝村、放甲鋪村、將軍墓村、城計頭村等,這些村名會讓人感覺很奇特,其實它是有一定淵源的。相傳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國(即現在的邢台市所在地),邢國在齊國幫助下打敗入侵之敵,遷都夷儀城(漿水)。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但是並未能避免外敵的侵略。當時天下大亂,十二個諸侯國互相紛爭,連年征戰。稱雄一方的鄭國為了擴充地盤,悍然派遣蔡仲統率大軍進攻邢國。他揮師北渡黃河,長驅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東三關,直逼邢國陪都夷儀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邢國上下,同仇敵愾,堅守關隘,抵禦強敵。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在黑龍關設置伏兵,布下天羅地網,當鄭軍進入伏擊圈,出奇製勝,一舉擊敗長途行軍、又不熟悉地形的鄭國軍隊。鄭軍統帥蔡仲身受重傷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國陪都夷儀城途中,趁混亂之際掙脫枷鎖倉惶逃命。當年他脫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脫鎖溝村。

蔡仲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暈頭轉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時。因此,此地留下一個名叫徘徊村的古村。

【Vlog】徘徊村的由來及徘徊村扇鼓腔_新浪眾測

徘徊村

蔡仲恍恍惚惚猶豫不定時,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問樵夫通往鄭國的路徑。樵夫看他身著鄭軍服裝,知道他是一位鄭軍將領,就指東道西,將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為真,又倉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饑又渴,傷痛難忍。就解盔卸甲,在河邊俯身喝水。現在此地有一村莊名叫放甲鋪。

蔡仲稍事喘息後,忽見邢軍追來,又慌不擇路繼續逃命,終因傷勢過重,死在一個叫井梁店的村邊。素有禮義之邦的邢國將他就地埋葬,後來井梁店村以墓為名改名為將軍墓村。

據當地群眾傳說:路羅川還有個古老的村莊名——承繼頭村,據說因這裏埋葬著蔡仲的頭顱而得名,後來演變為城計頭村。

【Vlog】徘徊村的由來及徘徊村扇鼓腔_新浪眾測

幾個村子都相鄰不遠散落於群山間

這位侵略邢國的鄭國將軍,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葬身異國的可悲下場。儘管古邢台人民對其以禮安葬,但其下場實可謂悲慘。與其說這是一座將軍墓,不如說是根“恥辱柱”。

時過兩千餘年,當年的戰火烽煙早已消散,但是鄭國將軍蔡仲倉惶逃跑的路徑依然留在邢國的土地上,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城計頭、將軍墓等村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標榜著古邢台人民的仁義和團結,也記錄著鄭國蔡仲的好戰與恥辱。


徘徊村扇鼓腔:扇鼓腔的歷史悠久,具體起源時間已無從考起,據傳是起源於古代的巫舞,經過數代傳承人的演變和發展,它逐漸從原始的宗教儀式中脫穎而出,成為現在徘徊村民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Vlog】徘徊村的由來及徘徊村扇鼓腔_新浪眾測

扇鼓腔融合了扇鼓舞與戲曲元素,以扇鼓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員們邊擊鼓邊舞邊發唱腔,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在具體表演形式上,扇鼓腔獨具匠心。演員們身著精美的戲裝,分飾生、旦、淨、末、醜等角色,用方言演唱,唱腔節奏緩慢拖遝,拖腔明快悅耳,充滿了地方特色。舞蹈動作靈活多變,時而誇張,時而內斂,滑稽可笑、瀟灑大方、柔婉動人。

【Vlog】徘徊村的由來及徘徊村扇鼓腔_新浪眾測

扇鼓腔的靈活性也是其獨特之處。它不受場地限制,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都能成為其舞台,這使得扇鼓腔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傳統節日還是日常生活中,扇鼓腔都能為村民們帶來一份歡樂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