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自亮相以來,憑藉其極致的性能與獨特的設計,在汽車領域掀起了一陣熱潮。今天,我們就全方位深入分析這款車在特點、優點、核心賣點、缺點、續航、智駕系統、內飾、懸掛系統等方面的表現。

一、外觀設計:低趴動感,空氣動力學的極致演繹小米 SU7 Ultra 的外觀採用了低趴設計,車長延伸至 5.1 米,營造出優雅且極具攻擊性的視覺效果。整車線條流暢,從前大燈貫穿至車尾的腰線,配合溜背式造型,勾勒出動感身姿。新增的整套空氣動力學套件是外觀的一大亮點,u 形風刀、大前鏟與氣壩的組合,不僅讓車輛看起來戰鬥氣息十足,更在行駛時有效引導氣流,降低風阻係數,提升車輛的穩定性。尾部的主動擴散器與碳纖維固定大尾翼,在高速行駛時可產生高達 285kg 的下壓力,確保車輛牢牢貼地,增強操控性能。同時,黑化處理的前車標、大燈以及車身多處的碳纖維裝飾件,如碳纖維車頂、側裙裝飾件、外後視鏡殼等,進一步強化了其運動屬性,使整車散發出強烈的性能車氣質。 二、 性能亮點:極致動力,打破速度邊界

(一)超強動力輸出小米 SU7 Ultra 搭載兩台 V8s 電機與一台 V6s 電機組成的三電機四驅系統,系統綜合最大功率飆升至 1548 馬力 。其中,V8s 電機擁有高達 27200rpm 的超高轉速,功率達 425kW(578ps),功率密度為 10.14kW/kg,單台性能可媲美燃油車 V8 發動機。如此強大的動力系統,賦予車輛驚人的加速能力,零百加速僅需 1.98 秒 ,這一成績在量產車中名列前茅,瞬間爆發的推背感能帶來極致的駕駛激情。同時,車輛設計最高時速可達 350 公里每小時,突破了多數電動車在極速方面的限制,展現出卓越的性能潛力。

(二)出色的散熱與製動為了應對強大動力帶來的高熱量,小米 SU7 Ultra 配備了高效的散熱系統,確保電機在持續高負載運行下仍能保持穩定性能。在製動方面,標配跑車中尺寸最大的賽級碳陶瓷製動盤,前製動盤直徑 430 毫米,後製動盤直徑 410 毫米,並搭配前六活塞 / 後四活塞 Akebono 黃色製動卡鉗,製動性能強勁,能夠在高速行駛後迅速製動,100km/h – 0 的製動距離極短,為駕駛者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也讓車輛在賽道駕駛中能夠頻繁且穩定地進行製動操作。 三、 續航能力:快充加持,緩解里程焦慮

小米 SU7 Ultra 搭載寧德時代麒麟 Ⅱ 賽道專用高功率電池包,電池容量為 93.7 千瓦時,標準版車型 CLTC 續航里程為 630 公里 。雖然相比一些主打長續航的車型,這一續航數據不算頂尖,但考慮到其極致的性能輸出,這樣的續航表現已屬不易。並且,該車支援最高 5.2C 充電倍率,峰值電壓為 897 伏,擁有出色的快充能力,電量從 10% 充至 80% 僅需 12 分鐘 ,在第三方 800V 充電樁上實測也能保持 300kW 以上的峰值功率,比普通版充電速度提升 40%。這意味著在短暫的充電時間內,車輛就能補充大量電能,大大緩解了用戶的續航焦慮,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長途出行,都能提供較為便捷的補能體驗。 四、 智駕系統:全場景覆蓋,引領智能出行

小米 SU7 Ultra 出廠即搭載小米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HAD),該系統融合了先進的傳感器技術與智能算法,實現了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複雜城市道路以及停車場場景的全面覆蓋 。通過車頂的激光雷達、前翼子板的側向鏡頭等多傳感器融合感知,車輛能夠實時精準地識別周圍環境信息,包括道路狀況、車輛、行人等。智駕功能不僅包含常見的高城快領航、記憶泊車等,還新增了漫遊尋位泊車、極窄車庫泊出等特色功能。在複雜城市道路中,系統能夠智能規劃最優行駛路線,自動應對加塞、變道等情況;在停車場場景下,即使面對狹窄車位,也能輕鬆完成泊車入位與泊出操作,極大地提升了駕駛的便利性與安全性,讓駕駛變得更加輕鬆愉悅,處於行業智駕的第一梯隊水平。 五、 內飾風格:運動豪華,科技氛圍濃厚

(一)材質與細節車內採用大面積的 Alcantara 超細纖維面料包覆,觸感柔軟且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提升了內飾的豪華感與舒適性。同時,車內多處運用碳纖維材質,如碳纖維運動方向盤、中控面板、座椅背板、空調後出風口飾板、迎賓踏板、門板飾條等,共計 21 處碳纖維部件可選 ,不僅減輕了車身重量,還強化了運動氛圍。碳纖維運動方向盤上加入黃色回正標識,方便駕駛者在激烈駕駛時準確掌握方向盤角度;座椅採用全新運動座椅設計,搭配專屬賽道條紋和刺繡徽標,前排座椅靠背位置加入 Ultra 英文標識,進一步彰顯其獨特身份。

(二)智能座艙以 16.1 英吋觸控屏為核心的澎湃 OS 智能座艙,展現了小米強大的生態優勢。車機系統與米家設備深度聯動,用戶在下班途中就能通過車機遠程控制家中的智能空調、地暖、掃地機器人等設備 ,實現家居與出行場景的無縫銜接。車機自帶全車智能語音交互功能,支援多種方言識別,還具備三種手機互聯方式,配合清晰的 AR – HUD 抬頭顯示系統,將車速、導航、駕駛輔助等關鍵信息清晰地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減少駕駛者視線轉移,提升駕駛安全性的同時,營造出極具未來感的數字化座艙環境。 六、 懸掛系統:智能調節,兼顧舒適與操控

小米 SU7 Ultra 標配閉式雙腔空氣彈簧,可實現剛度與高度的獨立可調 。在日常駕駛模式下,懸掛系統能夠有效過濾路面顛簸,提供類似於奔馳 S 級的舒適駕乘感受,即使經過減速帶或坑窪路面,車內乘客也不會感受到明顯的震動。而當切換至運動模式時,懸掛系統會自動降低車身高度,同時增加懸掛剛度,提供更加清晰的路感反饋,讓駕駛者能夠精準感知路面狀況,在高速過彎或激烈駕駛時,懸掛能夠給予車身足夠的支撐力,減少側傾,確保車輛的操控穩定性。此外,車輛還可選裝倍適登 EVO T1 絞牙減振器,進一步滿足追求極致操控的用戶需求,使車輛在不同駕駛場景下都能展現出卓越的動態性能。 七、 缺點剖析:理性看待,權衡利弊

(一)後排空間侷促由於小米 SU7 Ultra 採用了轎跑式的流線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後排頭部空間。對於身高較高的乘客,尤其是超過 1.8 米的乘客,坐在後排可能會有頂頭的感覺。並且,後排腿部空間相比一些主打空間的中大型轎車也稍顯狹窄,影響了後排乘客的長途乘坐舒適性。同時,後排座椅較硬,長時間乘坐容易產生疲勞感,在後排空間和座椅舒適性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二)續航相對短板儘管小米 SU7 Ultra 在快充方面表現出色,但在高性能駕駛模式下,其電耗較高,實際續航里程會大幅縮水。即使在日常駕駛中,由於車輛本身較重且動力強勁,相比同級別一些以節能為導向的電動車,其續航達成率偏低。並且,電動車普遍存在的冬季續航減價問題,在小米 SU7 Ultra 上也可能較為明顯,這對於經常需要長途出行或在寒冷地區使用的用戶來說,續航問題仍是一個困擾。

(三)選配成本較高小米 SU7 Ultra 雖然基礎配置已經十分豐富,但如果用戶想要進一步提升車輛性能與外觀,如選裝碳纖維尾翼、電動尾翼、高性能版輪胎、TROFEO RS 半熱熔輪胎等,需要額外支付較高的費用 。這些選配項目使得車輛的落地價格可能會大幅增加,對於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會超出承受範圍,影響購車決策。

小米 SU7 Ultra 憑藉其極致的性能、先進的智駕系統、豪華運動的內飾以及出色的懸掛調校,成為一款極具競爭力的高性能電動轎車。然而,其在後排空間、續航以及選配成本等方面的不足,也需要消費者在購車時謹慎權衡。總體而言,小米 SU7 Ultra 更適合那些追求極致駕駛體驗、對智能科技有較高要求且能夠接受其價格與部分缺點的消費者,它為高性能電動車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行業的技術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