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

前言

古有美髯關公,長鬚為美;如今短胡不修,美女側目。男士個護的大頭必須包括剃鬚刀,手頭也好,電動也罷,剃得乾淨爽利不刺激皮膚就好。這篇小文我就以我十多年剃鬚經驗給大家講講,如何挑選一把適合自己的剃鬚刀。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

我平生第一次刮鬍子,用的是我老爸的小刮鬍刀,安全刀片直接剃的那種老式刮鬍刀,什麼牌子已經不可考。當時我老爸幫我做好準備工作,萬幸沒出現流血事件,等我剃完照鏡子,瞅著沒毛的下巴還挺不適應,也算是一次新奇又緊張的經曆。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不過,我自己的第一把剃鬚刀是電動的,三葉刀旋轉式,2節乾電池供電,小電器商店買的便宜貨,用一用刀頭就鈍了,有時刮不淨使勁懟著刮,刮完臉火辣辣的。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那時太年輕,剃不淨也無所謂。可後來也架不住“同齡攀比”,看同學說飛利浦一款怎麼怎麼好,這才跟風選品牌。此後十來年上學上班養家餬口至今,買過N款剃鬚刀,也換過手動,但生活節奏太快,我的剃鬚刀多半是動力強勁的電動款。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1,手動剃鬚刀 VS 電動剃鬚刀

說到這裏,手動和電動剃鬚刀有哪些區別呢?客觀上講,二者各有優勢,也有各自的專屬使用場合。● 手動剃鬚刀 ●重點是鋒利的物理刀片,手動切斷鬍鬚,因此很考驗手法,手法不佳容易割傷,一般還需要配合剃鬚膏、啫喱、肥皂水使用,即“濕剃”;由於刀口更貼近皮膚,剔淨效果更好,但整個過程略複雜耗時。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 電動剃鬚刀 ●內置馬達驅動,刀頭有刀網保護,可無腦操作剃鬚。按照刀片驅動原理,電動剃鬚刀可分為旋轉式和往複式。如今的電動剃鬚刀大多支援乾濕兩剃,有防水能力的清洗胡屑也方便,剃鬚過程更快更省心,尤其適合差旅場景、臨時處理鬍鬚,但剔淨效果因機器素質而異。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之前看一些網友吹手動更有儀式感,有些無語。怎麼剃都是為了剃乾淨,整那麼多臭氧層子還不如老老實實談體驗分。至於哪個成本更低,其實這兩類都有高中低檔,重要的是哪一種你用得順手,剃得乾淨還不刺激皮膚。

2,新手入門,莫貪便宜

就拿手動式為例,一次性或者雙刀片款會便宜一些。貴的往往刀片層數多,或者有新的“舒適科技”加持。這裏不講玄學,直接給結論——穩妥起見,建議新手直接選吉列。鋒隱致順/致護5層納米級刀片360°順貼盤設計很好用,三刀片的鋒速3性價比高。小白初次體驗可以閉眼選。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如果你是老用戶,也可以試試Schick的水次元全能5,乾濕剃都絲滑,剔淨率高也比容易打理;皮膚特別敏感的可以考慮Dorco Pace6,我同事用什麼電動剃鬚刀都不舒服,剃完唇邊就泛紅,換pace6後感覺溫和許多,喜歡手動式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對比。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電動剃鬚刀也是貴賤兩頭押,價位覆蓋廣,貴的未必一定好用,便宜的肯定有槽點,所以選購時不能只看價格,如果挑不明白,就儘量選高銷量的品牌貨,哪怕是國產品牌,這樣可以大概率避坑。以我為例,最便宜的我買過飛科旗下子品牌,仿造飛利浦最低檔位款的博銳PS189,旋轉式2個雙環刀頭,市電插腳充電款,2019年買的才16塊9;它仿的那款飛利浦早期大概百元價位。當時買了也是好奇這麼便宜能不能好用,難道真的國產貨把進口品干趴下了?然後用了幾次發現,這貨電量低時動力衰減也大,就放著吃灰了。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雖然我勸大家儘量別買白菜價剃鬚刀,但不同人群的消費水平也不一樣。但換個角度看,低預算用戶選十幾塊的剃鬚刀也不是不行。至少壞了、丟了都不心疼,買兩個備用也沒什麼可說的。我買的那個博銳FS189都好幾年的型號了,現在應該是下架了,我看同價位新款有PS182和PS181,前者28,刀頭可水洗,後者39,支援全身可水洗,都是這種白菜價款型,如果你真的沒多少預算可以買一個用用。

3,飛利浦、博朗、Panasonic:電動不踩坑

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太便宜的只能說是“能用”,但不夠好用。所以我之前說,預算充足的,儘量選幾百塊的電動剃鬚刀,至少也要飛科FS903這種百元檔位高性價比款型。非要買進口貨,飛利浦、博朗、Panasonic為佳,可能要多花一些錢,就看你錢包鼓不鼓了。往貴了買可以幹到好幾千,這就涉及到富哥話題不多聊了。下面我們重點聊聊大眾主流的電動剃鬚刀,早年旋轉式以飛利浦為代表,往複式則是博朗、Panasonic為代表,除了這些進口品牌,還有一些小眾品牌也有不錯的款型。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我用過幾百塊飛利浦3系和5系。用過的朋友應該對它們貼合面部的細膩感頗有感觸。比如S3203和閃電系列,5系屬於中端標杆型號,支援鬍鬚密度監測,馬達動力還支援動態調節,剃鬚時會根據負載自動調整馬力,因此不會拉扯鬍鬚,皮膚刺激更小。原諒當初的那個年輕人沒什麼見識,摸到一個好的就沾沾自喜,從國產百元貨突然換成飛利浦,突然就飄了,逮誰都說好用。後來我朋友拿出Panasonic的經典款ES-LV95,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膚淺!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一山比更比一山高,這才哪到哪啊。用多了,才會有更細膩的體會,也會對細節百般挑剔。我更多的是在皮膚貼合度、剔淨度和皮膚刺激性這幾個方面體會頗深。以三五百塊的往複式剃鬚刀為例,博朗雷霆7系Pro+的360°Flex浮動刀頭可以靈活遊走於皮膚之上,人中和下巴難剃的位置剔淨率更高,不用反複地刮就能剃得很乾淨。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博朗巔峰9系旗艦款Pro 4+1鈦金屬刀頭+SyncroSonic聲波技術+10向浮動,這種高維度打擊,用過一次就給你整的服服帖帖的,不過這種頂配機型要近2000塊一套,工薪階層難以承受,讓人感慨還是有錢好。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總之,如果你和我一樣我鬍子比較硬,分佈比較集中,個別粗的紮的深,那麼優先選往複式。但一定要選動力高的、最好有自適應能力,選有鬍鬚密度感應的款型更可靠。如果手裡沒多少銀子,往複式的基礎款也沒和旋轉式有什麼特別大的差距,需要具體款型具體研判。

4,國產高性價比與小眾優選

再說說國產剃鬚刀,常見知名品牌往往主打更高的性價比,而且在中低檔位競爭激烈。隨之而來的,整個剃鬚刀市場的可選型號也豐富多了。幾年前平民價位的電動剃鬚刀就低至八九十,百元上下就能買個差不多夠用的,追求極致體驗,三五百的也夠了,但這個價位一般建議選進口品牌。以飛科為例,品牌主打全價位覆蓋,幾十塊到上千都出新,平民款型銷量最高。如果你經常對比同級剃鬚刀會發現,飛科往往會比進口品牌多“送”幾個“小功能”,比如續航時間更長,支援邊充邊用,數顯電量之類,因為有差異化優勢,也比較值得入手。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上班後我買過幾次鬚眉剃鬚刀,2個往複式1個便攜旋轉式,創新方面可圈可點,基礎功能體驗和平民價位也不錯。比如鬚眉T5旋轉式3刀頭研磨款,就主打小巧便攜高續航,三年前買了到現在電池還很頂。到今年T5已經有新版本,是6刀頭,轉速也提升到39000轉每分鐘,動力和剔淨率更高。電量這塊兒也升級到智能彩屏,快充1小時就充滿,可用60天(每天1~2分鐘剃鬚時間)。全身IPX7防水,就很適合出門攜帶。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下圖這個鬚眉我買的更早,不過它是往複式三刀頭,IBS浮動貼面粗硬鬍子也能快速斬斷,鬍子茂密的雜亂的也能剃乾淨,剔淨率也挺高。同樣是IPX7全身防水好打理,而且支援3分鐘閃充,流線身材也很好握持,至今依舊在服役。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小眾領域比如說專業運動品牌未野也有一款往複式剃鬚刀,我去年買的,配置是5刀頭,和鬚眉3刀頭一比這剃鬚效率就提升好多,27000轉每分鐘的轉速,加上五刀頭高貼合刀網,所過之處不留胡茬,剃完嘴邊也沒有那種明顯的黑點兒,同樣支援IPX7防水,5分鐘閃充,乾濕都能剔淨,在國產往複式里也算比較優秀的存在,價位將近500,大家可以作為小眾參考。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寫在最後

無論是博朗9系Pro聲波剃鬚、飛利浦5系經典親膚系列,還是飛科、小米一眾平民款型,都有它們對應的消費群體和依照剃鬚體驗分級而設置的剛需標準,我們在選購時可以先確定一個預算上限,在這個價位天花板內分別按照功能剛需(剔淨率、舒適度、續航能力、防水能力、顏值/體積/手感等細節體驗)篩選,並且避雷個別瘸腿型號,就能選到比較靠譜的剃鬚刀。

硬核剃鬚指南:如何選購一款靠譜的剃鬚刀?_新浪眾測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剃鬚刀選購經驗,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發和參考,如果您近期也有選購剃鬚刀的剛需可以收藏備忘。我是筆點酷玩,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