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測試「智能駕駛已退出,請小心駕駛」

文丨辰聰出品丨師天浩觀略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懂車帝用36輛車、15個極端場景再次把這條底線砸在公眾面前。行車安全是一道需要國家立規、企業守規、消費者知規並共同作答的必答題。督促車企必須說真話,駕駛人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三者合力,共同把「智駕」留在技術里,把「安全」留在路上。「智能駕駛已退出,請小心駕駛」每一個事故前,智能駕駛都會推出且彈出類似語句,科技只是工具,人需要為自己負責。懂車帝上線的一款輔助駕駛真實事故場景模擬科普實驗在主流媒體的討論度非常高。具體為事故場景模擬選擇在真實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上進行,總共15個科目,使用國內外20多個品牌,共36款車型設置了車輛假人的模型,並模擬出真實車流。這個科普實驗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看完真的是渾身一顫,多視角進入事故場景非常具有衝擊力。測試惹爭議首先懂車帝對他的定義是科普實驗,並不是測評和排名。懂車帝表示,懂車帝此次推出的是一檔輔助駕駛科普節目,旨在提醒公眾正確認識輔助駕駛的相關功能和安全邊界,提高安全駕駛意識,未做過任何官方排名。也就是說它的目的在於傳播智能駕駛不是自動駕駛,讓用戶理智看待智能駕駛,給智駕降降溫。但是當網友們看到「高速事故場景模擬」綜合表現的測試結果時(圖如下),看到Tesla第一,產生了一系列的爭議。並且對於懂車帝測試科學性存疑,車速、跟車間隔等變量失控,懂車帝場景設計有傾向性,似為特定品牌站台同樣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激化矛盾,模糊客觀事實爭議是客觀存在的,但當爭議逐漸激烈時,輿論已然在模糊懂車帝的科普實驗到底是在做什麼,輿論偏離內容本身,轉向該測評是否具有權威性、測試體系缺失,和抨擊個別車型具有篡改變量的問題。智能駕駛對於新能源車企,是其重要賣點和宣傳坐標。懂車帝這場科普,相當於把部分車企的飯碗給砸了。面對同為行業領域龍頭企業而言,車企對其並沒有足夠的反製措施。當一個矛盾解決不了時,激化矛盾同樣可以起到轉移用戶視線的目的。這時,大家下場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再是「提醒公眾正確認識輔助駕駛的相關功能和安全邊界,提高安全駕駛意識」,而是認為,懂車帝具有傾向性立場,為Tesla站台、詆毀華為系,逐漸激化成為了一款針對懂車帝的抨擊。當口水淹沒了科普初衷,真正該被看見的事實反而模糊:極端場景下,系統會退出,事故責任仍歸人。懂車帝本次測試的最大價值不是「誰第一誰墊底」,而是在於智能駕駛到底安不安全。採用極端場景把「輔助駕駛≠自動駕駛」這一監管意誌以極具衝擊力的方式推到了公眾面前。無論測試細節還有多少問題,懂車帝傳播智能駕駛並不值得信任已經達到。微博討論度2千多萬,抖音最高點讚視頻100多萬且轉發近80萬,網友自來水傳播非常多,大家對這個視頻感興趣了,降溫就成功了。監管7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表示,駕駛人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王強介紹,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的「智駕」系統都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這些「智駕」系統都還暫時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也就是說是由系統輔助駕駛只要方向盤還在你手裡,責任就在你身上。不負責任還讓你「脫手脫眼、睡大覺」,這不就是耍流氓嗎?懂車帝測評事故場景時,智能駕駛會在事故發生前彈出「智能駕駛已退出」的冰冷字樣。在面對事故時,智能駕駛並不會為你負責,駕駛員始終是行車的第一負責人。你說,出了事故到底算誰的?車企會為駕駛員擔責嗎?因此給用戶降溫是為了保障駕駛員的安全和其身後的家庭,同時繼續劃清車企的安全底線,讓「最差場景通過率」成為行業共識,不在誇大宣傳智能駕駛功能。監管成為懸在車企和駕駛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作為消費者,我們無法對車企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安全保障,在面對突發情況和安全問題時,駕駛員只能依靠我們自己。同樣,使用智能駕駛出現事故時,駕駛員作為行車的第一負責人要承擔法律責任。如使用高速NOA時,高速路段手離方向盤超過15秒即屬違法,罰款200元,且一旦事故全責;使用城市LCC時,城區路段低頭刷手機等於危險駕駛,可入刑;使用停車APA時,遙控泊車時人在車外也仍算駕駛人,剮蹭由車主全責等等。夜間施工、兒童竄出等場景系統最易失效,一旦報警或感覺異常,立即人工接管,脫手脫眼就是拿生命和法律開玩笑。根據王強現場引用案例;2024-07-29溫州高速NOA致死事故,駕駛員脫手37秒,系統三次報警後退出,車輛以118 km/h撞上靜止施工車,交警認定駕駛員全責。同日,溫州市監局對同一批1,862輛未推送“脫手監測”OTA的車輛強製召回,為全國首例因“功能與備案不符”召回的L2車型。2024-08-02,上海市監局對某車企開出200萬元罰單,因其官網出現「無限接近自動駕駛」字樣,違反《廣告法》第28條。監管牢牢督促駕駛員和落實車企的安全責任主體意識。對於車企而言,企業在上市前必須完成組合駕駛輔助的極限邊界測試,把「在什麼條件下一定失效」寫進說明書;廣告、發佈會、展廳視頻一律禁止使用「自動駕駛、解放雙手」等字樣,必須在醒目位置同步打出「輔助駕駛,駕駛員全程負責」;交車前必須安排不少於15分鐘的功能演示,並要求用戶親筆簽署「已知曉輔助駕駛限制」確認書,未培訓即交付的,企業將承擔連帶責任;工信部與公安部將隨時抽檢量產車,功能與報備不符即暫停合格證並強製召回。其中,首次激活輔助駕駛須通過公安部統一題庫的5題安全問答,題庫內容與最新事故案例同步更新,答錯任意1題即須重新學習。深圳市交警局通報2024-09-05,深圳試點兩個月,新上牌車輛因智駕功能引發的交通事故環比銳減27%。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安全!而並不是誰第一,誰遙遙領先。作為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親曆者,同樣期待著L3和L4級的智能駕駛汽車出現和新技術的迸發。但需要闡明的是,監管並不是「限制技術」,而是「限制話術」。技術可以狂野,但宣傳必須刹車。對行業來說,只有把「輔助」二字真正釘死在用戶心智里,安全才能真正深入智能輔助駕駛員心中。懂車帝的科普視頻和最新政策相繼發佈如同新能源車企的行業體檢表+監管處方,36款車型智駕全不合格,其中重點不是誰不合格的多或者誰不合格的少。任何測試、排名都是相對的、短暫的,但是對安全的上限是怎麼要求都不為過。測試是鏡子,照出病灶;監管是手術刀,決定誰能留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而真正的康復,需要每一次上路的人都記得:方向盤在手,安全就在。安全始終是汽車駕駛的核心,希望智能駕駛能發展到:「前方事故多發,智能駕駛已接管」引用文章:澎湃新聞《“懂車帝智駕安全實測”引爭議,多家車企回應》紅星新聞《懂車帝實測近40款車輛智駕引爭議,多家車企回應:鴻蒙智行“不予置評”,Tesla副總裁陶琳稱不關注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