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為技術的限制,HIFI和藍牙之間似乎一直存在一條音質鴻溝。之前不少廠家在藍牙耳掛這個市場也推出過相應的產品,但技術方面可能談不上出彩,插針不可換,對編解碼器的支援也較為普通,市場著實小眾,消費者們也沒那麼多精力去折騰——買副好一點的TWS耳塞,效果也差不多,何必捨近求遠呢?在去年跟燒友交流時,他們曾推薦過iFi悅耳法的GO pod,通過耳掛式的方案加上耳機腔體的組合,構成一套新系統。當時在糾結中,我選擇了韶音的Open Fit(一款適合運動的耳掛式耳機),畢竟當時GO pod的價格……..,今年看到iFi悅耳法出了GO pod Air,價格便宜了一截,處於好奇心,我還是入手了。來試試這個無線耳掛式HIFI組合,看看對消費者來講,它能否能帶來更高的音質?

開箱:它和過去不一樣
之前看別人曬GO pod的收納盒,有一種精緻的感覺,一種英倫風格的紳士範。這次GO pod Air收納盒的變化相當大,當我打開包裝時,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居然是個看似普通的“耳機收納盒”。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收納盒前方有一個充電接口,相當於把收納盒做成了一個充電倉,這種方案我個人覺得實用性很高,一方面可以為GO pod Air提供充足的電量和外出使用時間。

另外一方面,打開後,上方的網布則可以容納幾對不同的耳塞單元。在去掉線材的情況下,目測可以塞下至少2-3副耳塞(有些耳塞腔體太大,佔用空間多,個例另當別論)。

而GO pod Air的充電倉這種硬殼布製材料的設計,手感我是很喜歡的,並沒有塑料外殼的廉價感,也沒有金屬外殼的冰涼厚重,在手中又能很穩的拿住,同時它還可以被裝進褲子口袋中,只不過體積太大,無法再塞入其他東西。實際上,它更適合放進隨身的小包里。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充電倉不太防油汙,且內置電池、不防水,使用時還是多加註意。

比較可惜的是,充電倉並沒有無線充電功能,對個人而言,我比較偏向於使用無線底座去給耳機類產品充電,或者是給充電倉加入快充功能也是不錯的。翻開內層包裝,除了設備主體外,0.78mm和MMCX兩套可更換插針耳掛也是有的。

GO pod Air的本體吊艙(左右一起)僅重20g左右,單只僅重10g,拿在手中時就很輕巧,那麼加上耳塞後,總重量可能在20-30g左右(不同耳塞腔體重量有差異),而我長期自用的韶音OpenFit2,目前單只重量在9.4g,如果能接受韶音這類產品的重量,那接受GO pod Air問題也不大。

不過,GO pod Air整體的輕巧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疊加充電倉續航後,總續航時間較GO pod大幅縮短,當然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充電倉體積更小,攜帶也更方便了。
設計與佩戴:輕若無感
佩戴體驗一直是我極其看重的,其次才會去在意音質。這次搭配的幾個耳塞則是水月雨和鳴,達音科隼Ultra,山靈me600,epz K9和天使吉米的Force,可以說算是各家聲音的代表。

GO pod Air外觀是我中意的,低調沉穩,握持感也不錯,尤其是耳掛部分採用了軟矽膠,這會讓佩戴體驗提升一大截。雖然視角觀感上搭配耳塞後看起來很大,實際佩戴後並沒有感覺壓耳,而且耳廓部分的支撐真的挺穩定的,它能夠自然巧妙的掛在整隻耳朵上,然後將耳塞的發聲腔體靠近耳道。當然,分體式設備還是有一些使用事項需要注意,個人建議在使用前,一定要在家裡提前將耳塞卡緊,且儘量不要去選擇腔體光滑的耳塞,不然很可能路上“痛失愛塞”。

GO pod Air採用了觸摸式的操作,像日常的切歌,暫停,加減音量等常用操作使用起來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有時候操作別太快,不然可能會誤觸(通過它的iFi Nexis APP,可以進行一些精度和使用習慣上的調整)。在這一方面,我其實更推薦搭載一個實體按鍵,物理反饋有時候會更加精準。

技術核心:不減配的硬實力
如果想要穩定鏈接+HIFI音質,那配置自然要跟上,GO pod Air在這方面相對GO pod 並沒有明顯縮水,像LDAC、LHDC、aptX Adaptive等編解碼器都是支援的,而且親測適配性非常廣,不論是舊的Android手機和最新的Android手機,基本上沒有出現無法適配的情況,而且它最高支援24bit/96kHz的高解析度音頻,上限相當高,只不過很可惜Apple手機最高還是只能支援AAC編解碼器,與這類高清藍牙耳掛搭配,聽感相對而言還是差了一些。

為了讓動態與續航兼顧,GO pod Air的解決方案是採用Cirrus Logic MasterHIFI解碼芯片,且保證使用Hi-Fi架構,藍牙、DAC、放大及時鍾系統都採用分立處理;而像不同耳塞阻抗、靈敏度不同的問題,iFi悅爾法也考慮到了。GO pod Air搭載了自動阻抗檢測及輸出功率匹配功能,只要連接上耳塞,並重新放置與收納倉內再拿出,就能夠自動調整輸出功率,盡力發揮每款耳塞的最大性能。它擁有16/32/64歐姆三檔自動阻抗匹配,我的塞子大部分用到的是16歐檔位,阻抗高一點的會用到32歐檔,基本沒有需要用到64歐檔位的,具體聲音表現我們後面放音質上來聊。說真的,GO pod Air上的這項功能相當方便,省去了我們反複調試設備的精力。如果真的想折騰不同的音效,下載iFi Nexis App,你可以進行五種不同的數字濾波模式調節。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開放可以自由調節的EQ的選項?或者結合自己的聽音習慣進行聽力補償?還是期待後續能夠增加這個選項。


實際體驗下來如何呢?
音質表現:讓有線耳塞擁有無線可能
一句話總結:音質上,GO pod Air+Hi-Fi耳塞的表現,強於絕大多數無線TWS。還是以我搭配的水月雨和鳴,山靈me600,epz K9為例。山靈me600在低頻方面是很足的,拳拳到肉的那種,而搭配GO pod Air,並不需要將音量開得很高,就能感受到澎湃的低頻。推薦開啟手機與設備的音量同步,但也可以選擇分開調整。在聽Hans Zimmer的《Time》時,那種時間的空間感和力量感逐漸的展露出來了,那種澎湃洶湧的氣勢還原的很到位。只不過低頻的回彈偏硬,不夠鬆弛,空間感上稍遜一籌。GO pod Air展現出下潛的深度比較有限,還原到那種厚重的打擊感時,就少了一絲味道,在聽感的彈性上會少一點速度。我個人覺得突出的點還是人聲上,中頻是最容易聽出區別的,山靈塞子的特色就是“潤FI”,那種偏中正,監聽風格的,沒有明顯的染音傾向,人聲還是以醇厚、明亮為主,GO pod Air這裏帶來的還原度就有8-9成,至少聲音是偏潤、偏順的,與me600的契合度也是這幾個塞子中最高的。高頻方面我覺得還不錯,框架感和延展性是有拓展的,亮度方面會更透一些、能量感也比較充沛,對於古典樂有較高的還原。

接下來換水月雨和鳴,水家的風格向來寬鬆,中高頻一般是主場,低頻嘛……., 聆聽帕格尼尼的《第24號隨想曲》,小提琴的高音區聽起來就很舒適,是耐聽的那種舒適,不刺激、不尖銳,GO pod Air把寬鬆自然詮釋得很到位,削弱了高頻的一點刺激性,保留了耐聽度,讓器樂的展現更加乾淨,又有一種秩序感。人聲方面,我個人覺得距離適中,不算貼耳。相對於ACG,似乎更適合聽流行男聲,像周杰倫的《七里香》,模糊的吐字是他的風格,但整套組合會讓男聲部分更醇厚,情感的豐富度和細節更多,GO pod Air這個表現是我頗感意外的,聲音還原與使用有線耳塞+播放器並無太大差異。

如果想要雜食的話,EPZ K9絕對能排上號,它的高頻是很有live感的,就像現場去聽大編製交響樂一樣,可以說底子很好,解析力相當高,能量感充沛,而且秩序感很強,能清晰分辨每個樂器的聲音,是前後有序的演奏。而它的調音是偏中性的,因此不會有太多的刺激感,搭配GO pod Air的話,高頻的風格是還原到位了,不過聲音的強細節部分就弱了幾分,能量感也缺少一點持久性,符合我的預期。中低頻的話,整體的傾向是還原,就是該有的細節部分都有,但是還有提升空間。

一句話來形容:GO pod Air滿足了“讓有線耳機無線化的成為現實”的可能。
續航與日常使用:可靠的夥伴
續航方面,充滿電後,GO pod Air最長能連續使用6-7小時,如果使用LDAC等高音質編解碼器的話,也能夠堅持5小時以上,以普通人正常的聽歌時長,搭配充電倉使用3-5天是絕對沒問題的。C口充電可以說很普遍了,充一會電也能用一下午。而且內置的麥克風效果也不錯,日常打個電話是問題不大的。

對比與總結:誰適合選擇GO pod Air?
我個人認為,GO pod系列產品的存在,能解決“多副耳塞無線化”這一痛點。且不談及解碼、耳放和音頻播放設備,最適配耳塞的應該是原配線材,或者是聆聽後搭配選擇的升級線。沒想到,GO pod Air居然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它很好的打破了傳統線材的束縛,在Hi-Fi音質和便攜無線化兩方面進行了兼顧,而且還有APP進行搭配,可進行一些調音和設置,讓GO pod Air更有意義,可玩性也更高。如果說,去年GO pod讓我糾結的是價格,那今年的新品GO pod Air無疑是超值之選。如果你有多款耳塞,且接口不同,還經常想換著聽的話,GO pod Air一定是最適合你的無線藍牙解碼耳放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