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我評測230F+5060TI 16G的配置,想給大家推薦一些開學季的整機,遇到一個問題,由於230F的價格還是要1000左右,整機的總價要7000左右,那麼能不能再縮點呢?那肯定是可以的,我想到一顆仍在我手裡很久的AMD R5 8400F CPU,6核心12線程,雖然是APU砍了核顯和三緩,但勝在價格便宜,如果我把它用來配合5060TI 16G用2K解像度打遊戲,不但能規避三緩低的問題,還能減去至少500元左右的預算,那本次我們就來測試看看,這樣的組合到底行不行。
開箱

首先是CPU,AMD的R5 8400F,六核心十二線程,由於是APU,三緩只有16MB,可以說如果你用它1080P玩遊戲,那你就遭了老罪咯,畢竟1080P解像度下對於三緩是機器敏感的,但也不是說不能玩,但我要是用2K解像度,把壓力給到顯卡,那肯定是可以規避一定的三緩砍半的劣勢的,最主要是便宜啊,600塊左右的價格,估摸這還能降,性價比這不就出現了嗎?

主板我選擇了華擎的B850M PRO RS WIFI,屬於華擎序列里的主力產品了,挺有性價比的,帶8400F絕對是夠了,主板為黑色PCB帶白色散熱馬甲,造型上挑不出什麼毛病,還是挺順眼的。

主板第一條M.2接口支援PCIE5.0,並且帶了散熱裝甲,後期如果換成9000系列的CPU的話配合5.0固態是一個很好的搭配,畢竟使用5.0固態還是要看AMD。

M.2接口底部也配置了散熱墊。

整體共有3個M.2接口,完全是夠用的,下面兩個M.2沒有散熱裝甲,支援PCIE4.0。

比較有意思的是,WIFI網卡也是M.2接口的,沒有集成在IO里,如果你不用WIFI的話不知道能不能整點花活,WIFI支援WIFI6E,完全夠用。

供電為10+1+1項,由於AMD的CPU功耗並不大,官方表示可以帶動9900X,但我覺得這供電9950X或者玩性價比帶9800X3D都是可以的。

最後看下IO接口,除了WIFI天線外,還有DP和HDMI接口,一*10G的C口,1*USB10G的A口,4*USB2.0,2*USB5G的A口,1*2.5G的網口,夠用肯定是夠得,但比較遺憾是沒有USB4.

顯卡使用的是索泰的5060TI XGAMING 16G,作為索泰的主力型號,性價比還是有的。

索泰5060TI XGAMING 16G也是有黑色配色的,不過我覺得白色的更好看,外觀還是繼承了索泰XGAMING系列標誌性的珠光變彩外殼搭配青紫色漸變的圖案,極為吸睛。

在外觀與實用性的平衡上,索泰 RTX 5060 XGAMING OC 顯卡的金屬背板表現亮眼:青紫色漸變圖案與巨大的 “XGAMING” 字樣組合,打造出潮流感十足的視覺效果;而尾部特意設計的幾何形散熱鏤空,則巧妙打通氣流通道,確保尾部風扇的風能夠直接吹透顯卡,為核心穩定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索泰 RTX 5060 XGAMING OC 顯卡的頂部採用流線型開口設計,俐落的線條不僅提升了整體造型的動感,更讓內部的散熱鰭片直接裸露在外,直觀展現出硬件的散熱實力,兼具美觀與功能性。

供電接口採用了單8PIN的設計,雖說供電也完全夠,但如果能改成雙8PIN的話超頻可能會好一些,但日常使用絕對沒什麼問題。

IO接口就是傳統的3*DP+1HDMI了,這張卡是兩槽卡,對於小機箱只要長度夠一般都是能安裝上的,適配性比較好。

散熱使用了利民的帶屏顯的CORE MATRIX 240水冷,主要是我這次的機箱比較小,裝不了360水冷,AMD有積熱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散熱,還是沒選擇風冷。

水冷風扇直接安裝在冷排上,減少我的工作量,現在的水冷廠家基本都會給你安裝好。

預裝的風扇為利民最新的TL-K12積木性能扇,其他的不說,最大轉速2000轉加上68.9CFM的風搧風量可以很好的壓製一些U5 R5之類的CPU。另外這是一把棱鏡系風扇,RGB效果也是不錯的。

既然是積木風扇,那肯定是一線出,這點還是好評的。

底部沒有預裝矽脂,所以記得要撕膜。

屏幕尺寸不大,只有2英吋,但該能顯示的都能配合利民的軟件顯示。

屏幕為磁吸式,可以自己拿下調節角度。

冷排做工也比較整齊,利民屬於散熱器老廠了,這些都是基本操作了。

內存用的是光威的龍武系列,24*2的容量,6000頻率C28時序,顆粒為海力士的新M-DIE,AMD的CPU不吃高頻率的條子,但吃時序,24*2可以做到容量大的前提下時序還低,不過價格要比16*2的貴一些,但我覺得一定要上這種時序低的。

打開後還是有經典的防經典盒包裝,防止運輸過程中對內存造成損傷。

由於龍武系列是統一的造型,RGB的導光條貫穿了整個內存,並且這次有銀色的版本,只是我拿到的還是黑的。

時序這裏就是28-36-39-72了,屬於標準頻率,低時序的系列。

條子上的設計上還是龍武那個系列的味道,底部有花紋點綴。

電源選擇了利民的TR-GM 850,850W的功率帶個5070TI都是沒什麼問題的。

電源造型我覺得還是挺好看的,並且這款電源有ATX3.1認證,可以帶最新系列的顯卡。

唯一不滿意的它配套的線材,還是扁平線,沒有給壓紋線。

接口的話給的很足,可以滿足CPU+顯卡各兩根線材的標準操作。

最後看一下銘牌,12V70.8A,849.6W。

機箱這次用的依舊是機械大師邏輯庫系列,型號為IF25,整體還是繼承了機械大師只做小機箱的作風,雖然很小,但仍舊支援MATX主板+ATX電源,還能塞進去240水冷,並且我看了一下,是機械大師所有機箱里售價最低的。

打開側板,看一下內部接口,造型上有點C28那個味道了。

再看一下另一側,這次居然還留了一些走線的空間,可以走電源風扇接線。

前置IO接口有一個USB和一個C口,另外就是開機重啟以及音頻接口了,下面的小黃標還標明了機箱型號。

上部的提手已經直接安裝好了,免去了我們再安裝的麻煩。

尾部還是可以安裝一個12CM的風扇,我直接裝了機械大師家的積木風扇。
安裝

大概安裝了一下,很快就安裝好了,難度不大,內部零件比較緊湊,依舊是機械大師的風格。

點亮看一下, 整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由於我只安裝了尾部的風扇,RGB的效果稍顯不足。

240水冷安裝在頂部,即使搭配ATX電源也沒什麼問題,利民CORE MATRIX 240水冷自帶的風扇效果還是不錯的。

顯示屏幕的效果也很不錯,可以通過軟件調節,這裏我就後期再調吧。

龍武內存條的效果也挺不錯的,OK,我們進入性能測試。
理論性能

首先看下CPU-Z Ryzen 5 8400F,基本沒什麼問題,6核心12線程。

CPU-Z跑分單核640.2,多核5095.6,畢竟是個APU改的,性能不是太強。

R23跑分,單核1683分,多核12652分,還算是可以接受吧。

內存跑分讀寫複製延遲都是正常的,頻率為6000MHz,AMD的跑分確實不太好看,也沒什麼超頻的必要,主要是途穩定和時序低。

TS里,顯卡分數為16345分,CPU分數為8661分。

在TSE里,顯卡分數為7516分,CPU分數為4383分。

FS里,顯卡分數為42711分。

FSE里,顯卡分數為204782分。這顆U的拉胯並沒有影響到CPU的分數,也就是說我的思路沒問題,8400F的三緩砍半在2K解像度下基本就影響不大了。

光追分數為7894分。

而在DLSS4中,50系由於有4倍插幀,幀數可以從15.86幀直接提升到172.17幀,這個提升有10幾倍了吧。
遊戲測試
我還是挺擔心三緩的問題的,就來看看搭配了5060TI使用2K解像度的8400F這顆U的測試結果會不會和我想像的一樣。

CS2中,平均幀240.9幀,1%LOW102.7 幀,1%LOW也不算太低,電競幀率沒什麼問題,但這次我就不敢說降到1080P上400這種事了,我對比了一下230F,還是有20幀左右的差距,但相比於兩顆U的價格,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在最新的彩虹六號中,平均幀220.8幀,1%LOW146.8幀,彩虹六號更新後感覺雖然更吃硬件了,但由於內存的時序還不錯,幀率出乎我的意料。

到了3A遊戲,三緩就沒那麼重要了,我們來看看古墓麗影暗影的測試結果,平均幀149.3幀,1%LOW103.8幀,總體來說這種遊戲只需要滿足60幀就可以了,無需超級高的幀數,8400F在玩3A遊戲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2077可以開啟DLSS4,那必須開DLSS測試,平均幀154.8幀,1%LOW88.8幀,開啟DLSS4的提升是巨大的,NV就是硬。

最後是黑神話悟空,也支援DLSS4,平均幀133.5幀,1%LOW28.3幀,這個幀數沒什麼問題,我開到了影視級,如果你只追求60幀,也可以打開光追並拉滿。
總結
總的來說,由於8400F這顆U的價格不高,我們可以再省下幾百塊的預算,大概在6000左右就可以使用上5060TI 16G這款顯卡了,雖然說8400F這顆U砍了三緩,也只支援4.0*8,但顯卡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遊戲幀率在2K的時候確實比230F要低個10-20幀,但你玩網遊和3A都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你預算有限,我覺得8400F也不是未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