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得在開頭先承認,我的賬號撩數碼現在就是在搞跨界,至於原因其實我在一篇“傳統”的HiFi器材評測中就說明了,不過很可惜,到現在為止因為缺少一些產品詳細配置以及審核問題,並沒有把它發出來,今年我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手機領域,所以就沒太關注傳統HiFi領域動態,一方面是傳統HiFi圈有線新品實在是乏善可陳,另一方面手機圈真的是在秉承“金九銀十”的物理規則,新機發爆了。

但論“有科技感”其實還得看Apple,尤其是剛剛在十月中國大陸發佈的iPhone Air,這款僅5.6mm、165g,目前最為輕薄的iPhone一經面世就獲得了科技圈關注,絲毫不遜於第一代iPhone發佈時的盛況,當然這款有史以來最薄的iPhone“纖細”之下,其實是Apple極強的“整合”能力,尤其是在像火山口凸起的鏡頭模組那一條,集成了處理器、基帶、通信模組等等,而高度集成化才是Apple的殺手鐧,也是區別於其他品牌的技術壁壘。而在HiFi圈,注意我說的可不是傳統有線HiFi圈哈,也有一款HiFi產品和iPhone Air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HIFIMAN於10月23日發佈的全球第一款旗艦級頭戴式WiFi耳機:HE1000 WiFi版以及專業音樂人的上佳之選:Arya WiFi版,不過需要提前聲明一下,雖然名字裡帶WiFi,但產品其實還有藍牙和USB有線連接模式,換句話來講,花一份錢就能分別享受WiFi、藍牙、有線三種模式,這要比現在的無線藍牙耳機提供的模式都要多。更為關鍵一點,WiFi傳輸本身就是下世代HiFi產品的終極傳輸形態。

關於WiFi傳輸優於藍牙的好處有很多,比如更穩定的連接狀態、更高帶寬等等,就不再贅述,我是想著重分享下拿到的Arya WiFi平板振膜耳機後的感受。咱們先從名字入手,Arya WiFi實際上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無線耳機。因為大家都知道,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無線耳機採用的方案絕大多數都是集成供應鏈提供的,如果用了像LDAC、Apt-X這樣的無線高清藍牙協議,市面上就那麼幾家供應商可以選擇,加上大廠追求利潤,小廠無力研發,因此市面上無線耳機的功能都很單一,考慮到重新開模和研發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不如直接用供應鏈方案貼牌來得更省勁兒,而Arya WiFi實際上是內置全新自研喜馬拉雅R-2R Mini DAC模塊的流媒體耳機,它完全可以看作是小夜曲WiFi版+Arya耳機的“整合”結果,換句話來講,是把擁有流媒體模組、LPF和耳放電路、電源模塊的前端設備完全集成在一款平面振膜大耳中,而且我這邊還獲得了獨家信息,HIFIMAN目前在開發一款App,未來用戶就可以通過更新固件解鎖更多玩法。

不管是連接tidal還是QQ音樂,推流都非常方便而目前在連接方面,只需要開機讓WiFi流媒體模組進入工作狀態,之後像配網播一樣進行一次配網,連接到播放設備,如手機、平板、筆記本,之後只要開機就可以在同一WiFi網絡下讓任何設備進行投流,我個人感覺這比配對藍牙更方便!之後如果App出來了,在軟件中操作會比現在的IP地址匹配更直觀,如果不明白,看HIFIMAN官方提供的教程也能輕鬆操作。

那這樣一頓操作猛如虎後,Arya WiFi會不會因為集成的元器件更多更複雜而讓耳機更重更大?神器就在於,即使是無線化,Arya WiFi在外觀和體積上,和Arya UNVEILED不相上下!甚至在一些細節上,還要做得更好,首先,兩側均有金屬網罩保護,不需要再像有線版那樣用磁吸保護殼,減少了繁冗感,而且透過黑色金屬網罩就能看到NEO超納米振膜、增強磁體組成的單元模組,就像透過竹林看到一位武功大師在習武,而頭梁也升級到了次世代頭戴設計,支援吊插旋轉,減重20g的同時更加貼緊頭部,當然,在佩戴方面,HIFIMAN本身做得就足夠好,而採用新頭梁設計的Arya WiFi佩戴體驗則更上一層樓,緊湊而舒適,我連續佩戴2-3小時都不覺得累,而且還透氣舒服,452g的重量也完全不壓頭。

接下來就和大家詳細聊聊聲音,Arya WiFi並非Arya UNVEILED的“無線版”而更像是它“親兄弟”,底子一樣,風格不同。在之前評測Arya UNVEILED時的一大驚喜,就是極為順滑的三頻表現,這種特質在萬元價位的耳機中幾乎難尋蹤跡,而正是這樣的音色,在高頻上不會有過量、過薄的聽感,加之無格柵設計為高頻帶來更強的直達聲指向,以及高密度和高信息量的素質,在管弦器樂中,能量感並不會讓人覺得侷促,而是帶來充沛的空氣感和恰到好處的堂音;中頻溫暖細潤的人聲以及並不刻意追求線條感,邊緣稍作羽化的人聲有極為出色的包圍感;低頻上,該有的量感、凝聚力以及寬裕的動瞬態表現一個不少。


而Arya WiFi就如同Arya UNVEILED的“活躍加強”版,首先最為抓耳的依舊是中頻人聲,當然這也是Arya系列的優勢特點,不過在不同型號之間還是略有差別。比如Arya在保持溫潤細膩的同時,依舊擁有比較硬朗的線條;而Arya UNVEILED則更注重人聲邊緣的羽化感以及韻味渲染,在表現一些較老港台曲目時會更注重唇齒音的契合,而非只關注素質線條的勾畫。Arya WiFi版則保留了這兩款耳機的特點,既有明顯線條,又有較為突出的韻味感,人聲的還原不僅精準,更富有藝術感染力。人聲質感飽滿而不過分厚重,沒有採用濃墨重彩式的染色處理,卻在細節刻畫上尤為細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歌手的口型輪廓雖略顯開闊,卻不失精緻度;相反,得益於高信息密度與恰到好處的微顆粒質感,人聲呈現出更強的立體形體感和臨場真實感,齒音、喉音以及節奏律動都被精準捕捉,將拉丁音樂獨有的慵懶韻味與熾熱情緒自然地融入每一個音符之中。在聽《Ain’t No Grave》這類強調人聲與樂器的流行作品時,Arya WiFi則展現出卓越的聲場解析力與空間層次構建能力。中頻人聲穩穩居於舞台正中央靠前的位置,結像凝聚,輪廓清晰;鋼琴低音區的撥弦都被有序地佈置於後方聲場,形成明確的前後縱深感。這種“人前樂後”的佈局並非機械割裂,而是通過精準的相位控制與快速瞬態響應自然實現,既突出了人聲的主導地位,又保持了整體音樂織體的和諧統一。


而與中頻人聲同樣有感染力的,則是Arya WiFi在低頻和高頻器樂上的表現。這兩個頻段雖然沒有中頻頻段突出,但也做到了收放自如。在一些低頻細節表現上,我個人感覺AryaWiFi甚至比Arya更能一耳朵抓住喜歡極低頻動態那種大開大合的用戶。Arya WiFi明顯增強了低頻量感表現,當然並不是只增加量感,而是在下潛、回彈速度以及動態上都進行了強化。因為回彈速度更快,所以低頻整個瞬態更敏捷,強調速度感,完全沒有其他無線耳機肥大拖遝的感覺,非常像超旗艦有線大耳在低頻處重質又重量的表現特質。在高頻器樂演繹上,雖然達不到HE1000 WiFi絕佳的器樂金屬光澤感以及空氣感,但在一些如小提琴奏鳴、三角鐵敲擊結像質感上,依舊是穩健立體、質地清晰可辨的。當然該有的延伸、泛音並沒有與高端平板有線大耳差距大,只是在微瞬態上還是有些取捨,Arya WiFi要更注重器樂厚度與延伸泛音素質和聽感的融合,而非片面追求素質和韻味的單一表現。不過在大體風格上,依舊延續了HIFIMAN一貫的溫暖、自然、醇厚的聽感,完全沒有低質平板大耳高頻刺激嘹喨感。


總體來看,低頻反應迅捷俐落,為節奏驅動型曲目提供了堅實且靈動的律動支撐;中頻人聲秉持“細膩溫潤、克製有度”的審美取向,在密度、形體感與情感表達之間取得精妙平衡,有效規避了過度渲染可能引發的失真;高頻部分則展現出出色的金屬光澤與延展性,小號的輝煌、鑔片的閃爍、鋼琴高音區的晶瑩剔透,皆能清晰呈現,卻不顯刺耳或尖銳。最後來聊聊使用場景,Arya WiFi就是目前最適合出差攜帶的“HiFi系統”,在出差通勤路上可以直接使用藍牙協議連接,不僅支援Apt-X全家桶,還支援LDAC。而到了有網絡的環境下,只需要簡單設置,Arya WiFi就搖身一變成為移動數播HiFi系統,隨時享受穩定高效傳輸的無損協議高清音樂。甚至在無網這樣的極端環境下,都可以使用USB來有線連接到手機、平板、筆記本等設備。而這種高集成度、多模式支援,顯然是便攜HiFi設備的“未來”發展方向。而HIFIMAN據說早已在UNVEILED立項時就啟動了,無疑是“遙遙領先”的。

最後小結:在消費電子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HIFIMAN逆勢而上,這源於其對“質”的執著:產品定位高端,均價不輸國際一線品牌;核心元器件自研自產,成本可控而性能卓越;綜合毛利率與淨利率穩居行業前列。正如邊仿博士所言:“基礎科學研發不在於資金和人員規模,而在於方向的創新性與手段的新穎性。”正是這種源於實驗室精神的工程師文化,讓HIFIMAN的聲音既有科學的精準,又有藝術的溫度。如今,HIFIMAN的產品早已跨越國界,在全球HiFi愛好者心中贏得“東方之聲”的美譽。而其戰略視野亦不止於傳統音頻領域。在最新招股書中,公司明確提出“技術縱深突破”與“應用場景延伸”雙輪驅動:一方面深化電聲基礎研究,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音頻技術在健康監測、智能家居、沉浸式交互等前沿場景的融合可能——聲學的價值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前段時間,HIFIMAN一口氣發佈四款劃時代新品,以極致音質與前瞻設計再度點燃發燒友的熱情。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家曾以“小眾精品”立足的品牌,正憑藉強大的技術底蘊、多元的產品矩陣與面向大眾市場的“先手棋”,回首來路,它的成長軌跡,恰是中國民族HiFi品牌崛起的縮影:技術接連突破,品質蝶變升級,從追隨到引領,從本土走向世界。它不僅傳遞聲音,更傳遞一種信念——在數字洪流中,仍有人願意為純粹的聽覺之美傾注匠心;在喧囂時代里,仍有品牌堅守“讓耳朵回家”的初心。聲如其人,器載道心。HIFIMAN不止於眼前,更在於“無線”未來。
